比勒费尔德大学(比勒费尔德大学排名)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德国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IAB)公布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35年,德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约700万员工短缺。目前德国有200万个职位“无人问津”。德国联邦劳工局的数据也显示,在2022年评估的1200种职业中有200种面临劳动力瓶颈,除护理、社会工作和教育工作者等社会领域工作外,电子、卫生、供暖、空调技术及信息技术等领域也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德国联邦中小企业联合会(BVMW)最新公布的信息,大约有1/4德国中小企业正在考虑将生产转移到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德国感到不满,主要是由于能源成本高、缺乏熟练工人以及不断增长的官僚主义。BVMW协会发言人汉斯·沃尔茨担心,继大企业之后,这种令人担忧的趋势也蔓延到了中小企业,其后果在几年后才会显现出来。这将导致德国国内失业增加、经济增长和繁荣消失。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2021年在德国中小企业就业的人数约为4000万人。

位于德国耶拿的豪玛公司主要生产特殊合成晶体,该产品在半导体生产环节当中不可或缺。身为该领域世界市场领导者的豪玛不愿继续在德国投资,而是将目光锁定瑞典。公司负责人表示,由于电价居高不下,公司在德国已无法稳定盈利,公司也对德国的能源供应保障失去信心。他透露工厂近期已经经历两次停电,造成数百万欧元的损失。新的工厂将设在瑞典哥德堡附近,考虑到瑞典的电力便宜带来的竞争优势,他不排除将公司在德国的其余产业也转移到瑞典的可能性。

甚至连以生活成本高而著称的瑞士也在冲击德国吸引企业方面的竞争力。由于没有能源和员工短缺的问题,再加上自由贸易协定的加持,瑞士正引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

市场研究机构Kantar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6%的德国中小企业目前正在考虑将其生产能力从德国迁出,其中40%的公司考虑转向亚洲,15%明确表示将转向中国。在拥有超过1000名员工的大公司中,36%甚至希望将生产转移出德国,其中23%明确表示希望转移到中国。

中国德国商会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德企希望增加对中国投资。根据德国《商报》的报道,尽管面临来自政府的压力,但德国不少中小企业仍青睐中国。德国金属加工公司Waelzholz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上海附近建设产能,公司负责人汉斯·朱尼厄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未来10年最重要的增长地区之一。

机会在中国!这不仅是德国企业界在产能与市场方面的共识,也是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相似看法。在上月举行的中德政府磋商期间,两国签署了十余项合作协议,包括专有技术人才培养等领域的深化合作。

据瑞士《新苏黎世报》20日报道,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是第一家在中国成功设立独立分校的外国教育机构。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由德国和中国政府资助,今年,140名本科生将能在此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数字技术课程。

同时,中国人才到德国工作,帮助德国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的潜力也巨大。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德国工程师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德国工程师中约10%来自国外,仍有超过17万个工程师职位空缺,比去年增加22%。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德企十分看重中国在此充足的人才储备。今年6月,大众汽车集团与中国教育部在德国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通过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

合作将借鉴大众汽车在智能制造、数字技术和电动出行领域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项目的丰富经验,推动行业人才发展。合作内容包括能力中心建设、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学生技能实训以及与中国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开展职业教育项目等。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14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