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人口(阿尔巴尼亚人口和面积)

1985年4月11日,阿尔巴尼亚传奇领袖霍查去世,这个全球最小的共产主义国家迎来剧变,300万阿尔巴尼亚人民该何去何从摆在新任领导人面前。

大多数人对这个欧洲小国并不了解,但是在冷战时期,阿尔巴尼亚曾经反苏反美,然后又拉黑中国,将全球顶尖势力得罪了一个遍,自己却安然无恙。

除此外,阿尔巴尼亚还曾在国内建立了70多万座碉堡,防范大国入侵,但事实证明阿尔巴尼亚人多虑了。

这个奇葩小国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呢?他在历史上又做过哪些啼笑皆非的事情呢?

社会主义国家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上,和非洲国家阿尔及利亚相隔一个地中海,这是一个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咽喉之地,从古代开始就一直被周边的强大帝国反复争抢。

到了近代以后,阿尔巴尼亚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一部分有为青年主动站出来为国家谋求一条出路,恩维尔.霍查选择了共产主义思想,坚定的走上革命造反的道路。

1936年,霍查回国组织地下活动,在科尔察地区获得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当地共运组织的头领,随后在抵抗意大利轴心的战争中逐渐出人头地,掌握了枪杆子。

二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顺理成章的独立,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国内存在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派别,其中包括亲美亲英的资产阶级政党以及阿尔巴尼亚领导的阿共。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地区小国,在国际政治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挑选一个大国进行站队,抱上一个粗大腿比埋头发展更为有利,霍查就清楚的知道这一点。

因此当国内爆发政治动荡的时候,霍查当机立断,联系上东边的邻居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凭借红色阵营的身份,获得铁托的大力支持,连带着拿到了苏联的认可。

拥有了外部庇护后,霍查没有犹豫,直接命令军队动手清洗国内反对派,一夜之间完成了大洗牌,顺利组建阿尔巴尼亚政府,他本人当选为领导人,笑到了最后。

就这样,巴尔干半岛上又出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深度影响了欧洲局势,阿尔巴尼亚加入红色阵营,公开反对英美等国插手当地,这对美国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刚上台的霍查急需帮助,因此只能抱紧铁托的大腿,依靠这个强硬的邻居拿到一些好处。不过暗地里,他也向南斯拉夫的老大苏联抛去了橄榄枝,赢得了苏联老大哥的好感。

可惜的是,1948年铁托和斯大林反目,阿尔巴尼亚也到了站队的时候,是继续跟着邻居一条路走到黑,还是抱上一根更粗的金大腿,这对霍查来说不难选择。

就这样,霍查向莫斯科发去了投诚电报,甚至主动要求去苏联访问,斯大林很高兴他这么识时务,大度的允许了请求,提供政治军事保护的同时,还援助了许多物资金钱。

巴尔干半岛是苏联全球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南斯拉夫悍然摆脱了苏联,一定程度上让苏联陷入被动,这个时候阿尔巴尼亚主动输诚,算是缓解了一部分紧张局势。

尽管阿尔巴尼亚小,根本出不了大力,但是只要能摇旗呐喊,充人头就足够了。就这样,靠着及时改换门庭,阿尔巴尼亚在红色阵营中重新获得了位置,有了一张长期饭票。

拉黑三个大国

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阿尔巴尼亚天然反美,和美国无法和平相处,又因为和苏联关系颇好,连带着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比较亲善,双方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友谊。

这种友谊经历了中苏关系破裂,阿尔巴尼亚坚定的站在中国这一边,和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义正言辞的抗争,中阿关系迎来历史性转变,两国开始深入合作。

为什么阿尔巴尼亚会和苏联反目,放弃这个明显更优质的大腿呢?这主要是因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是一位坚定的斯大林主义捍卫者,身体力行的践行这种主义方针。

可是当赫鲁晓夫上台后,却在国内大肆批判斯大林,掀起了一阵反对斯大林主义的风潮,这可让霍查这个小迷弟大为不满,私下里吐槽不说,还在苏共二十大上公开谩骂。

于是苏联和阿尔巴尼亚断交,收回了此前的援助,霍查的统治基础受到威胁。到了这一步,阿尔巴尼亚主动反苏,将当时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全部拉到反对面,这种超人的魄力即便放在现在看来也是非同寻常的,值得所有人为他喝彩。

然而残酷的现实迫使霍查必须要找到另外一个大国朋友,帮助他解决国内的困境,他在欧亚大陆上四处访问,最终在中国拿到了想要的支持。

中国之所以要帮助阿尔巴尼亚,一方面是同处共产主义阵营,双方的意识形态接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苏联的强大压力,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阿尔巴尼亚有用武之地。

实事求是的说,阿尔巴尼亚确实在国际政治中给予了中国帮助,但是这种有限的帮助不是没有代价的,我国援助了阿尔巴尼亚大量军事装备和民用物资,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苏联。

要知道当时我国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仍然处于一穷二白的地步,百姓自己都吃不饱饭,还要从牙缝里挤出物资援助阿尔巴尼亚,可想而知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

这些珍贵的物资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阿尔巴尼亚政府贪污腐败横行,许多东西还没到手就已经倒卖出去,成为个人私产,即便发给民众,也有大量浪费行为。

阿尔巴尼亚辜负了中国的好意,将善意的帮助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仅狮子大开口,伸手要更多的物资,而且在政治表态上,也越来越不把中国放在眼里。

到了1979年,中国改革开发的浪潮爆发,阿尔巴尼亚就彻底的和我国断交,霍查依然抱着斯大林主义不放,固执的因循守旧,最终让两国友好关系走向尽头。

从刚开始的反美,到赫鲁晓夫时期的反苏,再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反中,阿尔巴尼亚将全球的三个主要大国全得罪了一遍,彻底拉黑全世界的同时,也将自身自绝于全球。

碉堡之国

霍查也知道同时得罪美苏两个大国不是一件好事,巴尔干半岛又是著名的火药桶,阿尔巴尼亚此前和塞尔维亚,科索沃等邻国有冲突,他必须想办法自救。

一方面霍查寻求中国的帮助,希望中国能看在同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份上帮一把,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在国内修建碉堡,采取步步为营的方略,尽可能阻拦敌人进攻的脚步。

阿尔巴尼亚国土面积狭小,战略纵深不大,国民人口也只有300万左右,比拼硬实力的话完全上不了台面,如果真刀真枪的打一场,这个国家也就没有希望了。

所以在霍查的设想中,他要“不战而屈人之兵”,采取全国建设碉堡的方式,让想要进攻的敌人望而却步,失去下口的欲望,从而达到保证国家安全,维护政权稳定的结果。

要知道霍查在阿尔巴尼亚说一不二,他一声令下,全国马上开始大规模建设。他们用中国援助来的水泥钢材等原材料作为基础,轰轰烈烈的工程项目陆续上马。

阿尔巴尼亚本来就缺乏足够耕地,百姓大多依靠外来物资援助才能勉强糊口,现在霍查要求大搞碉堡,再度侵占了剩余土地,使得阿尔巴尼亚国内情况越发不堪。

中国援助期间,这种情况还好一些,阿尔巴尼亚人民不至于饿死。但是自从中国撤资离开,他们已经没有资金和精力继续下去,只不过在霍查强烈要求下,只能浑浑噩噩。

霍查已经膨胀自大到了一种程度,他是说一不二的暴君,谁都不能提反对意见,否则就会被他用物理手段消灭,他曾经用这种方法,搞过三次大规模清洗活动。

没有了反对者后,霍查越发骄狂,他对碉堡项目的重视程度很高,曾经亲自去一线监工,甚至亲身躲在碉堡内部,让坦克在外面轰击,试一试墙体的厚度如何。

正是因为这样,即便阿尔巴尼亚已经无力开展碉堡建设,可还是没有人敢提出来,后续碉堡数量继续增加,截止到霍查去世为止,阿尔巴尼亚境内共建了70多万座碉堡。

这些碉堡大多建设在交通要道,曾经也派兵驻守过,里面储存有大量兵器物资。但是随着霍查去世,碉堡建设停止下来,一些碍事的也被立刻拆除,无休止的消耗终于结束。

到了现代,阿尔巴尼亚境内还留存大量碉堡,因为保存不善,许多已经破败不堪,有一些被当地居民另类改造成仓库,羊圈,算是另一种程度的发光发热,充满讽刺的意味。

曾经的“碉堡之国”现在已经沦为笑柄,霍查用僵硬的大脑给全世界上演了一出小丑剧,阿尔巴尼亚在他的折腾下极度贫困,失去了再度崛起的希望,化为一滩死水。

传销误国

1985年4月11日,霍查去世,继任的领导人依然遵循“霍查主义”政策,闭关锁国,不求进取,底层百姓的怒火压抑不住,选举了资产阶级党派上台执政。

1991年东欧剧变,阿尔巴尼亚整体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本的经济政策全部掉头,自由的气息涌入这个小国,外来资本的进入暂时让国家迸发出新机。

然而这样的变化是不可持续的,阿尔巴尼亚缺乏足够自主实力,除了地理位置重要以外,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因而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时,新上台的领导人贝里沙太过激进,全面开放国内经济,导致大量资本进入,创造了短暂的繁荣,可惜一阵风过去以后,一切又变回了原来的模样。

为了支持率,贝里沙病急乱投医,相信了所谓“经济专家”的建议,允许国内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利率很低,同时不禁止民间资本入局,共同将借贷市场做大。

有了足够财力支持后,阿尔巴尼亚的经济确实扭转了颓势,借着国际形势的东风,一路昂头挺进。私募资金看到有利可图,马上提高利率,吸引游资进场。

民众看到将钱贷给企业的丰厚利润,纷纷拿出钱财,甚至变卖家产,以求获得高昂回报,进一步带动了其他人入局,这场“庞氏骗局”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

贝里沙没有强硬的监管手段,于是大面积坏账以及空壳公司套钱逃离的现象出现,他没有第一时间制止,反而偷偷开动印钞机,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缓解局面。

于是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灾难,这颗威力巨大的地雷最终在1996年爆发,私募基金破产大量资金外流,银行没有钱赔偿,全国上下陷入恐慌和暴动之中。

贝里沙眼见情况无法控制,只能采取武力镇压手段,因此暴乱程度升级,各处遭受严重破坏,本就因为传销手段元气大伤的阿尔巴尼亚越发颓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到现在为止,阿尔巴尼亚都没有从当初的灾难中缓过劲来,全国一多半的人口处于赤贫状态,暴力犯罪猖獗,黑帮盛行,人民麻木不堪,官僚贪腐成风,向着地狱越陷越深。

一步错,步步错,阿尔巴尼亚没有选择对合适的道路,自断后路,拉黑全世界,又将钱财精力投入修建碉堡,最后被传销坑害,只能在泥潭中挣扎,看不到上升的希望。

阿尔巴尼亚的故事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反面案例,让我们提高警惕,以史为鉴,不重蹈覆辙,更加谨慎的建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1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