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附属学院(香港大学附属学院和香港大学区别)

点击关注“坚料志”头像,不错过每条香港大新闻。

在二零零零年的施政报告中,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为了配合香港的知识型经济发展,政府要在十年内大专教育的普及率达致六成,相当于当时的一倍。为此,当时政府参考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建立以副学士,作为升学阶梯,与高级文凭在资历架构上地位相等,促使当时香港大专教育体系迅速膨胀。因应着当时香港仍面对亚洲金融风暴的经济影响,政府并没有大量注资,反而采取固有的「大市场,小政府」的模式,让多数院校透过市场模式自行经营。然而,由于八大院校也开设相关的附属学院以应对副学士的需求,而他们在资源上以及名气上具有比较优势,令到八大附属学院例如香港专上学院(理工大学辖下)、香港大学附属学院等成为主要寡头,垄断市场,相关的自资院校难以匹敌。而修读相关副学士课程的人数也随着人口变化以及教育普及化下的影响,仅仅在十年期间,增加超过接近八万总人数,数目惊人。由此反映香港自资专教育对于香港的人才发展尤其重要,但当中面对着监管不一以及恶性竞争等的问题,以下将娓娓道来。

监管制度不一

根据现时政府法律的规定,香港现时可开办高等教育课程的公私营院校共有廿七间,也包括了由八大所开设的附属部门学院、职业训练局、民间团体开办的院校及海外院校等。当中各间院校的注册法律溯源也不同,包括《教育条例》、《非本地高等及专业教育(规管)条例》、《专上学院条例》以及相关各院校的独立条例以及其附属法例等等,可谓存在着「各处乡村各处例」的现象,令到对于院校的监管程度各有不同。当中例如八大的附属学院若要开办课程,只需要经过八大本身的评审便能核准,无需向学术评审局负责,也能向着资历架构看齐。反之,其他私立院校则需要按照学术评审局,每一年至到三年的定期审查,从而确保其教学质素维持水准,并且每每开办课程皆需要向学术评审局递交申请,相关的申请将会需要至少六个月至一年处理,令到他们在与八大的附属学院竞争上面对着相当的不对称。

资源竞争不均

除此之外,由于八大院校的附属学院介乎于在该大学条例以及专上学院条例,相关学院能够透过声称该附属学院属于校园的一部分,而挪用教资会向该大学提供的资助金额补助相关校园设施、教职员薪酬以及相关支出等。这造成了八大附属学院能够在借此基础上获得制度以及资源上的优势,令到本地自资大专教育的市场被其寡头垄断。而且,相关附属学院往往可以依赖该大学的名气,声称该学院就等同于该大学,并且有部分附属学院与大学本部存在着非正式协议,相关学生若在该学院获得佳绩,便能透过所谓的推荐直接进入大学,如港大附属学院的校长推荐计划,令到部分学生集中申请相关学院。非八大院校的附属学院的私人院校根本难望项背。

外围环境严峻

雪上加霜的是,因应着出生率下以及移民潮的影响下,对于大专教育的需求急剧下降,就连八大院校本身也要透过弹性收生的方法,吸引同学入读,引致自资大专教育所提供的学位供过于求的情况恶化,不少没有资助的私人院校也要透过削减开支或发放债券等方法,以维持经营。由此可见,现时的香港自资大专教育不论在制度上、法律上以及客观环境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有见及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就改善现时香港自资大专教育出一分力。

建构统一把关机构

第一,成立统一把关机构统筹以及审查自资院校质素。透过建立统一把关机构收回八大大专院校对附属学院的批审权及监管权,所有课程由评审局审核质素,从而防止透过自行评审规避审查。最重要是,统一把该机构是有权力就各院校的课程内容以及质素作统一连结,并不会因为其院校所来自的机构而有作假定的衡量标准,从而促进不论是由八大院校的附属学院、职业训练局的学校或其他私人院校可以在共同或一标准下发展,减少在制度内的不公平竞争。最终的目的是透过统一把关机构促进以资历架构为评核课程的唯一标准,减少因为院校本身的名气以及办学机构所导致的影响,一切皆是以各大院校本身的质素作衡量。同时,由于审查的机制统一化,相关的中学毕业生能够在资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不会因为对于升学机制不熟悉、各大院校提供的所谓「升学率」以及媒体的渲染下选择不适合自己的院校或课程。

加强落实实践「走向私立大学的路线图」

第二,政府应加强落实实践「走向私立大学的路线图」。在二零一五年六月九日的行政会议上建议行政长官根据《专上学院条例》修订对于各大专学院申请成为大学的要求,当中透过「走向私立大学的路线图」提出四点要求包括「至少在三个范畴获得学科范围评审资格、展示若干程度的研究能力、在紧接申请大学名衔前连续两个学年其修读学位课程的学生人数最少达一千五百人以及获取评审局院校评审资格证明基本上已有能力达到一所大学应有的水准。然而,审核四点要求的时间往往需要一年至三年时间,而在此期间,政府并没有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及就过去所透过八大院校本身认定的课程是否追认相关纪录,令到相关八大附属学院就是否走向私立大学存在疑虑,正如理大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在二零一九年的茶叙表示「学术评审局动辄审核两至三载,很大可能影响收生」。故此,政府应该就走向私立大学的路线图的相关要求作详细以及详尽的指引,令到八大的附属学院能够尽早走向独立,成为私立大学,从而接受与其他私人院校一样的审核机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教育质素统一化。

理大持续进教育院院长阮博文

拓阔内地市场

最后,政府应提供资源以及政策便利予自资大专院校取录内地学生。正如上述提到,随着香港的出生率下降以及移民潮的出现,很多自资院校面临着收生不足的问题,例如珠海学院以及香港能仁专上学院等。因此,透过放宽对于内地学生的取录以及设立互认机制等,从而解决学位供过于求的问题,促进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让香港发挥教育之长,善用扎实的基础研究能力,吸引内地学生就读,强化香港作为教育枢纽的角色,以及更在进一步发展作为联通国际以及内地在教育方面的桥梁,共同说好香港的自资大专教育故事,而近日亦见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有先见之明,在访谈提到香港面向国际、亦汇聚不同人才及资金,有能力引领大湾区发展,增加大学取录非本地学生的人数,一方面吸纳更多人才,另一方面让大学增加收入作教学用途。由此可见,政府正在走向正确的方向,但亦须将其扩展到自资大专院校,让其能够亦分享教育成果。

发挥在大变局作用

总而言之,香港自资大专教育已经发展了廿多年,相关产业已经发展相当成熟。但现在面临各层面上的严峻挑战,政府有需要就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以优化以及检讨相关机制以及支援,推动香港的人才进一步发展,以配合相关社会结构和时代的发展,从而促进香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的教育枢纽的角色,使其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香港作为袓国特区,自资大专教育的发展更应发挥在大变局作用,为推进祖国的大战略做好一切必须的改革准备。

文:廖俊贤

本文由美行思远留学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xsyedu.com/13349.html